实验内容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实验内容 >>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本实验属于知识性与技术性兼顾的实验,涉及到《楚辞》文字理解、文学知识、情感特征与古代建筑技艺的综合学习和考查。

    (1)“象征”是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和批评方式

    在文学理论上,有一种重要的表意方式,叫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是指“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即用某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其中用以代表“别的事物”的“某事物”就是一个“意象”。只是作为单独的“意象”,它要在一次比喻以后,不断地重复呈现、再现,从而就变成了一个象征,并有可能成为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意象是一种颇为流行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式。其来源可追溯至《周易》和老、庄。《系辞下》云:“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即指圣人通过外在世界的客观形象来把握、传达其意,《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这就是“意象”。王弼在《周易略例》进一步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所以,“意象”在中国古代指的为意想中之形象,是“意”与“象”经过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结合。这也正如西方理论家庞德(E.Pound)所说的“意象”,它不仅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

    中国诗歌善用比喻、寄托和言外之意,意象比兴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较为常见,因此也确立了中国古诗简洁、含蓄、意蕴无穷的特点。而要把握诗歌的内在含蕴,可以借助于诗歌中的“象”去体认、感悟。这就是本实验通过提炼象征体系中的物象来理解诗歌内涵的基本原理。

    (2)《楚辞》具有成熟而丰富的象征体系,并以此垂范后世

    《楚辞》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其“香草美人之喻”,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其实,屈原已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升为象征体系。屈原作品的象征系统包括植物系统、动物系统、器物系统、事物系统、人物系统。以植物为例,在与屈原作品相关的27篇中,提到花草树木共计101种、235次左右。他用香花芳草作自己的衣服、配饰、饮食及送人的礼物,在充满香花芳草的环境中流连漫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他用恶木臭草表现楚国政治的黑暗、所树人才的变质。总之,屈原笔下的植物物象已经构成了具有某种暗示作用的意义类型,它把物的特质与人的思想情感、人格、理想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融为一体,寓情于物,见物知人,构成一种象征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无疑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是屈原在中国诗史上的重大贡献,班固《离骚序》称“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本实验选取《楚辞》中植物、器物、动物象征体系,对每一象征物象作出详细的文字解释,说明其物理特性,划出其诗歌出处,并配有现实图片,根据其真实形貌建立模型,做到见物、知物,了解“物”的基本特质。实验中对物象的解释信息如表所示(以“辛夷”条为例):

 

  植物

属性

辛 夷

今名

紫玉兰、木笔

对应结构

门框上的横梁

详细解释

木兰一类的花树,著名的药用植物和香花植物,高数丈。供作药用的为花蕾,秋季生成,长于幼枝顶端,外面包以密生灰白毛的苞片。花蕾初生形状似笔,北方人称“木笔”;农历二月开花,南方人称为“迎春花”。王维《辋川集》20首有《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王安石《乌塘》:“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可见文人之好。

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本草》云:辛夷,树大连合抱,高数仞。此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李时珍《本草纲目》:“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又云:“辛夷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重重。有青茸毛,顺铺长半分许,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呼为玉兰。”

象征意义

令行美德,门庭光耀

《楚辞》出处

《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九叹·惜贤》:结桂树之旖旎兮,纫荃蕙与辛夷。

图 像

 

表  植物知识点学习

    (3)《湘夫人》用芳草香木“筑室水中”,表现对纯挚爱情的向往和怅惘

    《湘君》《湘夫人》是《九歌》十一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诗歌。从接受的角度看,湘君、湘夫人是楚地的湘水配偶神,又与虞舜的神话密切相关;从创作的角度看,两篇作品描写了湘君与湘夫人的约会,但最终无缘会合,《湘夫人》是湘君迎候、思念湘夫人之词,全篇沉浸在悲怨缠绵的思绪中,表现了对纯洁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湘夫人》一篇可将文本分为三个段落,分别进行文字解释、结构剖析、文意分析和主题阐释。“筑室水中”属于该篇第二段,写湘君到达约会地点,望湘夫人未见,继而在水中构筑了一座房屋,以迎接湘夫人的到来。在这段描绘中,诗人用各种香草植物,如荷、荪、椒、栋、辛夷、薜荔、蕙、石兰、杜衡等构筑水中宫殿,用料讲究,精致香郁,以此安顿其等待对象和焦急、怅惘的心灵。而用以构筑这座水室的芳草香木所也就象征了其纯洁真挚的爱情和自身品质的高贵。本实验虚拟仿真这些美好事物,正是基于这一感情线索,希望通过物象的还原,将湘君、湘夫人的相互思念、等待、渴望以具体可观的“物”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二湘情爱的真诚与热切,得到思想的升华。

    (4)《湘夫人》“水室”的构建符合现实建筑要求

    《湘夫人》所筑水室完全符合地面建筑的建造结构,所写建筑术语如室、盖、壁、坛、栋、橑、楣、帷、櫋、镇、庭、庑门等都是现实中房屋的基本构造和装饰陈设,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特点。一般建筑大致是一个四合院,进去以后是厅,两边是廊、庑门,后边是住宅、宅院。《湘夫人》所用的建筑构件亦有室、盖、堂、坛、栋、橑等,描写居室的顺序则是先外到内、再从内到外,依次为:屋顶—外墙—庭院—厅堂—梁椽—门楣—内室—帷帐—坐席—陈设—屋顶—屋外—庭院—廊屋—大门。

    本实验充分参考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结合《湘夫人》的具体描写,建立了“水室”的仿真模型。并对“水室”的建筑构件进行分解,与《湘夫人》所述香草材料逐一对应,虚拟房屋的搭建过程,完成一次操作。其仿真度如图2所示:

    (5)《湘君》《湘夫人》的描写以洞庭湖支流湘水为环境,受到舜与二妃传说的影响,具有民间故事背景和楚文化因子。

    从艺术的角度看《湘君》《湘夫人》,诗中构想的人物和故事发生在洞庭、湘水地区。洞庭湖留下过太多的文人佳话,“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比较早的描写楚地湘江风景的诗句,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将洞庭地域的自然景物写得美丽而富有诗意,情景交融,引人遐想无穷。

    《湘君》《湘夫人》的故事情节还受到了舜与二妃——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影响。二妃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洞庭湖,在今天洞庭湖的君山岛仍有舜妃故事的遗迹,二妃墓、湘妃祠、斑竹林等。《湘夫人》写到“帝子降兮北渚”、“九嶷缤其并迎”,《湘君》“令沅湘兮无波”,都与洞庭湖、舜妃传说相关。

    本实验紧密联系文本背景,构拟江洲小岛作为“水室”的整体环境,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氛围的渲染,做到历史、文本、背景、史料与实验系统开发的统一,最大程度建构仿真模型,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受,体会《楚辞》的情感内涵。如图3所示:

    由以上原理构成本实验五层体系:《湘夫人》所述植物、器物、动物的知识理解、“水室”的结构部件、合成构建“水室”和象征体系的意义解读、楚地文化的体验感受。《湘夫人》所述植物、器物、动物理解主要通过预习,了解《楚辞》的象征物象;“水室”的结构部件旨在熟悉古代建筑的基本原理;合成构建“水室”以《湘夫人》所述为基础,将植物用材与建筑部件一一对应,完成“筑室水中”的虚拟仿真实验;最后在以上实践过程中逐步体会《楚辞》的香草意象和象征体系,形成文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