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项目特色 |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①传承文化经典。《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学经典。习总书记多次引用《楚辞》金句阐发治国理政思想。《楚辞》的经典性在于:一是爱国性,郭沫若《屈原研究》:“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二是文学性,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三是人民性,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本项目以传承中华文化经典《楚辞》为宗旨,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②解决教学困难。相比于前代文学,《楚辞》最大的成就是发展出一整套严密复杂的象征体系,一头是繁复的意象,另一头是深刻的涵意,如何用象征手法把两头联结起来,这是一个重点、难点!而传统的教学以字句训释为主,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今异名、地域差异、常识缺乏、生活隔阂等因素的影响,不易讲清楚《楚辞》物象的物质属性及其背后的象征寓意(生命的礼赞、宇宙的探索、真善美的追求、理想的信守),造成文本解读的障碍,难以领略文学意境之美。本项目将以动态图的形式直接呈现各种物象,并解读各种物象背后的象征寓意,从而扫除文本解读障碍;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场景演示,使传承了几千年的古代物质文化活起来,从而有利于领略文学意境之美。详见图37: 二、项目建设的先进性 ①情境构拟。本项目是首次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楚辞》场景,实现物象的可视化、动态化、信息化、场景化、故事化。 ②翻转课堂。本项目让教师退居幕后,学生扮演角色,在沉浸式交互体验中认知实验的构建过程,理解《楚辞》的象征艺术。 ③培养能力。本项目将植物、动物、器物与建筑等知识探寻融入艺术审美,探索具体事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审美、文学与创新能力。详见图38: 三、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①注重真实虚拟场景教学。借助直观、形象的由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接收的虚拟场景,体验生动、活泼、身临其境的操作环境和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环节。 ②完善人机交互界面教学。通过多重人机对话界面开发,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了解实验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知识点,发现问题并分析及解决问题。 ③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以启发为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在线选择特定场景开始模拟、填充、建构,并回答有关物象的问题,提交实验结果;教师可在线指导学生,解决学生疑惑,提出修改意见,完善实验过程。详见图39: 四、评价体系创新 ①方案流程设计评价。整个实验分为七大模块,运用人工智能算法,细化成上百个指标,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在实验教学的每个步骤上设置相应的容错机制,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不存在对错之分,但存在优劣之分。 ②在线操作监督环节。对学生登录实验到退出实验进行实时监督、全程监督,改变过去事后监督的做法,对于一些核心流程,将通过弹出对话框的方式在线考查学生,只有选对才可开展后续的实验,从而避免学生实验不专注或预习不充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详见图40: 五、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传统的《楚辞》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读、图片鉴赏、视频作品辅助等,学生以听读写默为基本学习方法。对《楚辞》象征体系的掌握又主要靠古籍训诂、工具书索引和专业书籍引导,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而且文字阅读的学习时间偏长、抽象度高,概念解释不清的例子比比皆是。《楚辞》象征体系虚拟仿真实验的建立,实现文字与动画的对接,让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楚辞》物象通过虚拟技术转化为具体可感、可观的动图、动画。学生既完成了文学知识的学习任务,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