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回复
[《楚辞》象征体系]  [提出人:陈亮]  [提出时间: 2018-08-15 13:32:17]
如何理解《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
  

《楚辞》里面有很多香草、恶草,分别象征美好的品德、邪恶的行为,这个文学传统在后代的文学作品里被传承下来,是我学习古代文学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通过做这个虚拟仿真实验,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虚拟3D场景里,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美,有助于理解象征手法的使用方法。

[回复人: 陈蓉]  [回复时间: 2019-09-28 20:40:22]

楚辞中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意象, 并且香花美草在楚辞中的运用比比皆是。香草的频繁运用和其本身所具备的芳香、高洁的特质有关。
古代文人将自己的情感附着在自然事物上, 使无意识的自然事物有了人的喜怒哀乐, 以物表现人, 使得人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 而比兴手法就是通过寄予自然事物个体情感来展现人的情感意志的艺术手法。楚辞中提到的“香草”意象有很多处, 重叠穿插在屈原的《离骚》、《九歌》、《远游》、《九章》等篇目中, 而以《离骚》篇中为最多。比如“扈江离与辟芝兮, 纫秋兰以为珮”。不难看出, 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意象, 皆是屈原本人自身所具有的或者极力追求的高尚品德的化身。屈原在楚国, 受到奸佞小人的谗害, 受到怀王的疏离, 不被朝廷所接受, 而受到流放等打击。但屈原不愿放弃自身的理想和美好品德, 便用美好的“香草”,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的坚持, 对国家君王的忠信等。同时通过屈原“香草”意象, 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暗含的自我的失落和抱怨, 这种消极的情绪没有直观地体现出来, 而是暗含在作者对“香草”的情感转移之中。是通过描述美的事物来讽刺丑恶的事物, 从而使得自我情感的宣泄得以有反转复沓之感。其哀怨情感的表达是优雅的。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以独特的柔性女性视角, 完美诠释了贵族优雅的情感宣泄方式, 创造了一种和谐与讽谏完美相容的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隐喻性讽谏体系。屈原的这种将个人遭遇与政治理想借助“香草美人”运用比兴手法体现出来的创作手法, 成为后世士大夫效仿的榜样, 同时也形成了与中国古代士大夫以死直谏, 希望统治者可以圣明贤能的刚性政治表达方式相并列的另一种柔性的政治表达方式。

[回复人: 谢伊安]  [回复时间: 2019-09-28 20:04:49]

    “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楚辞》中写到草木的地方很多,《离骚》中“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是用香草(椒、桂、蕙、芷)隐喻贤臣;“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是用种植香草(兰蕙)象征培养人才。“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代表了屈原的洁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他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决心。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多以男女之爱象征君臣之谊。在君臣时代,臣子得到君主赏识,就像女子得到男人的喜爱,所以臣子思恋君主,又像是在思念美人。

    “香草美人”本来就是一种向往美好却又不能实现的依附。屈原洁身自好,一心追求开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与愿违,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同时,“香草美人”也是屈原自身高洁品质的真实展现,是屈原对其“理想国”的构想和无限向往。

    《楚辞》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修辞手法,因此在香草的本义之外,又具有了比兴象征的意义,比喻忠贞之士、高洁情操和美好的事物。